存齋者何?諸葛公曰,“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云云。余平生以此自勖,名吾坐臥之室曰存齋。感者何?吾人與萬物痛癢相關之幾,動乎不容已者,是為感。存者何?吾人內部生活,含藏固有生生不已、健健不息之源,涵養之而加深遠,擴大之而益充盛,是為存。惟存也,故能感萬物之痛癢;不存,則其源涸,而泯然亡感矣。(泯然,滅絕之貌。亡,無也。)余以存齋名吾室,不敢不有所存也。 隨筆者何?平居,觀物返己。人心非如木石之無知,日常接觸大自然,決不能夢夢然度過,必于萬物萬事,時有所觀察。人皆如是,我亦如是。己者,自己。返者,返而向內,求諸自己身心之間,體會吾人生生之源,與日常生活內容之為光明、為黑闇、為豐富、為貧乏,此必不可不自明自辨,不可下墜以同乎禽蟲之不自覺也。《易》之《觀卦》曰“觀我生”云云。大哉言乎!富哉言乎! 有時興懷,興,猶起也,動也。懷者,胸懷,謂意中起想。 則信手寫出。信者,縱任之謂。任手之提筆揮去,而未常以意匠經營于其間也。(意匠者,如為弘廓深密之論文,則其用意于千條萬緒之分析,與貫穿于散殊繁賾之中,以會其大通者,必刻意經營,猶如工匠運用其技術之巧。故云意匠。刻意者,言其用意極深沉與嚴刻,大處無不究,細處無不入也)今信手揮筆,不同于有意持論,故非意匠經營之作。 初無預立之題目,寫成后,亦可立題目。 寫來不論長言與簡說,而都無體系,無組織,隨時隨機所寫,或不甚愛惜而毀去,或偶爾覺得頗有意思,甚至對于學術思想之研究不無司供參考處,于是匯集而名之曰《存齋隨筆》。夏歷癸卯年正月元日,公元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五日。熊十力識于上海寓舍。
上序是本書初起草時所寫。原擬為語錄體,今第一卷寫成。閱者皆謂當為專書,不應納入隨筆中。余仍列于隨筆中,為正篇。向后或多有短文,可匯集為雜篇,以次分卷。雜文及語錄,有可存者,不妨以外篇名之,亦納于隨筆中,不必為單行本也。癸卯仲冬漆園老人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