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帛書相馬經》作者:佚名

    帛書相馬經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相馬經》,從它的文體類似賦,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漢水、江水這些情況來考察,大約是戰國晚期楚國人的著作。全書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釋),沒有書名與篇目,共計為5200字。主要寫的是對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當是出于抄錄者的愛好,只抄錄了這部書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說:“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釋說:“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鬐(脊)。”這說明了作者的相馬,不僅注意眼睛,而且還注意到頭、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這部書,將良馬分成一般良馬,國馬(或稱“國保”即“國寶”)和天下馬(或稱“天下保”,即“天下寶”)三等。這與《莊子·天下篇》所說的相馬有“四馬”和“天下之馬”之別,是一致的。第一篇還講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說明作者所論述的是以伯樂的相馬理論為基礎的。還說“吾請言其解”,說明作者的意圖,是要進一步闡述伯樂的相馬法。第二篇在詳細敘述馬目的相法之后,根據相馬法中的一些話,引出了十五個連貫的答問。例如說:“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說:“能為變者良也,能變而不良者何也?”這又說明作者針對原來相馬法上的結論,而提出的疑問,以便作進一步的解釋。作者在十五個相連貫的答問中,從馬的盈滿程度、眼的光澤、眼的活動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說明與馬是否善走的關系;還把馬的驅體和目力能否適應環境變化,歸因于“起居”(生活條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謝)是否正常。這部著作中,有許多術語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僅就上述我們已經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戰國時代的相馬術已相當的細密了。

    国语精彩对白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