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由平陽縣楊州名師工作室、平陽縣小學“愛閱讀”指導團、古鰲書城文化驛站、回•書院共同發起的讀書交流活動“從《變量》看未來教育”在古鰲書城舉行。
《變量》是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何帆的著作。何帆曾立下宏誓:“未來30年,每年寫一本書,記錄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歷史。”《變量》就是這套書的第一本,記錄的是剛過去的2018年的中國歷史。 本期活動主持人浙江省教壇新秀、溫州市名師楊州老師很感慨時間的流逝,時間的寶貴在于把它花在哪里就會在哪里收獲,閱讀更是如此。楊州帶大家全面回顧了《變量》的主要內容,他認為,作者提出了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5個慢變量和小趨勢,分別是: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每個小趨勢,都是作者走遍神州大地,通過訪談和觀察得出的,都有實例支撐。 對于未來教育新樣態,楊州老師見解獨到、鞭辟入里。他從學習空間、學習形式和教師新素養三個方面講述了當下教育的缺點及對未來教育的憧憬 。線上不是搬到網上的線下,以傳統的教的邏輯,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線教育不等于在線學習。只有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習者,以他們自己的節奏、進度,方便地獲取資源和支持,并可以及時地得到反饋的時候,才可以把傳統的在線教育提升為和這個時代相協調的在線學習。如果有一天,線上學習真的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教師的素養是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之后,與會人員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平陽縣教師發展中心語文教研員吳金紅老師說道:“未來已來,將至已至。”科技、經濟、社會,當然包括教育,互聯網時代呼嘯而來,一切都在變化、適應、重建。《變量》中,“老兵”海爾從做冰箱轉型升級做平臺,讓平臺聯結更多的用戶,又在分類、共享、提供資源中收獲更多用戶,建立新的社群。教育也許也需要這樣的“平臺”意識。學習者的社群建立、資源包提供、新的學習模式的開發……需要教育者做學習各方的聯結者,甚至于創造一個全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當下,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許得像帝王蝶一般尋求蛻變與新生,與時代共舞,才能掌握主動權。 平陽縣小彭倩璐老師引用了非洲的一句諺語:“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書中提到的范家小學就是這樣的村莊,它給了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一個平等、包容、自信、樂觀的社群。要想真正教育出陽光自信的孩子,就需要重建孩子的社群,同時還需要有活躍人物充當“凝結核”。希望未來,教師或其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充當這樣的“凝結核”。同時,也以此自勉:多閱讀,閱讀能打開人的視野,換個角度思考,挺好。 宋橋小學的林利群老師說道:“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他認為閱讀便是一群人推動一群群人閱讀,溫暖而堅韌地推進和前行,區域間輻射,校與校間傳遞閱讀的溫情。我們的閱讀是有力量的,擲地有聲,潤物無聲,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在紀主任和吳老師的引領下,穩健地走在閱讀推廣的路上,一幫人溫暖一座城。 錢倉中心小學的鄭小琴老師發言時提出幾個疑問:為什么要讓孩子們閱讀?我們又為什么要閱讀?這次讀書會,我們相聚一起,聊著書,聊著教與學。該讀什么樣的書呢?什么樣的書才值得讀呢?忽然想到,一個小女孩問媽媽:“媽媽,我們為什么要讀書?長大以后我們也不一定會用到啊?”媽媽說:“這好比我們小時候吃的飯菜,現在很多飯菜也不吃了,但是那些曾經吃的都已經長成我們的骨和肉了!”是呀,讀書多么幸福的事,因為書的力量,我們都可以活成一束光,在人生的旅途中至少可以照亮自己! 鰲江一小的胡燕飛老師提到了董卿說的一句話:“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那么閱讀遇見閱讀呢,催生更大更深的閱讀。感謝讀書會,感謝吳老師和紀老師的精心組織,感謝楊洲老師的精彩主持,感謝各位小伙伴的閱讀分享。從大家的身上汲取了閱讀和思考的力量,不得不感嘆,讀書確實是我們與包圍著我們的這個惡濁世界相對抗的唯一的武器。 宋橋小學的蔡春鳥老師一直在思考: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一直在堅持讓孩子快樂學習,享受閱讀。但是每每到期末復習,總會被成績左右了自我。《變量》又讓她重新定義了教育,堅定自己的想法,為孩子的未來而教,不要盯著眼前的成績,關愛每個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讓自己享受教育教學的過程,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 鳳臥紅軍小學的林雪雁老師說,她的讀后感就像書封底那句赫然可見的話一樣:“翻開這本書,帶走你的答案。”她帶走的關鍵詞是“微創新”,書里很多人的嘗試讓她知道盡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能改變的部分即可。放下對于困境的焦慮,在自己耕耘的領域不斷思考,未來,我們一定在更高處交相輝映,成為看得見的燎原之火。那么,此刻閱讀的你打算帶走什么? 水頭鎮實驗小學的藍瓊老師發言說,從《變量》中的范家小學到《變量2》中的先鋒學校以及“南墻效應”觸人心弦,引人深思。或許我們缺少的不是功利性的教育,而是非功利性的指引。正如我們推廣閱讀,希望問起孩子為什么閱讀時,答案不是為了寫好作文考試取得好成績這樣功利性的答案。而是僅僅只是因為喜歡閱讀。 平陽縣小的周權老師覺得《變量》一書使他明白,我們的認知和思維也應該與時俱進才能使我們不落后于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才能認清教育出路在哪里,才能感受那些慢變量中的小趨勢和歷史感的真正意義所在。未來的教育應該遵循這樣3個路徑:一是教會學生最有用的東西。二是教會孩子怎樣去學習。三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個是激情,你到底想干什么;另一個是技藝,你有沒有掌握做這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我們想培養孩子的核心能力,實際上我們要教孩子的是如何去學習的能力、怎樣能夠準確表達的能力、跟他人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從哪里來、能不能跟別人產生共情的能力、能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能不能有一種數學思維對數字非常的敏感,這些東西實際上才是我們在教育里面最核心的一些能力。 平陽縣小的張婷婷老師分析道,《變量》一書作者以宏觀視角分析當下的熱點事件,經濟學家何帆用大數據深掘了每件事背后的緣由。5G潮流已涌進,人工智能漸普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思考:什么是對孩子一生最為重要、最為實用的東西?她的答案是: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困才有思,有思才會索,有索就有悟,有悟才有得。作為未來教育工作者,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要把“我不會”進階到“我會學”。做一位有“格局”的教師,會觸類旁通,會聯結各領域各學科。我們能走進書本遇見自己,也能走出書本邂逅世界。學習就像是照鏡子,學會了一面優秀的鏡子就換另一面繼續照,有一天你成為了別人的鏡子,也就遇見了最好的自己。 榆垟中心學校的徐超常老師認為,雖然《變量》是一本關于中國經濟觀察報告的書,但是其中的“自下而上”、“小眾化趨勢”、“顏值革命”等關鍵詞何嘗不能融入我們的教學,使我們也進行一番“微創新”呢?相信這樣的整合也是充滿趣味性的。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也能重建新的社群!未來教育,作為教師,我們要首先進行自我革命!學著像作者一樣地去觀察,找到開啟新生命的密碼! 昆陽一小的葉琴文老師引用了歌德的話:“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觀察。”作為2019年年初最火爆的年度報告系列叢書,何帆老師的《變量》非常值得一讀。“小我”跟隨“大家”的腳步,了解中國社會的小趨勢,或者說自己認知中的大趨勢往往是過時的趨勢,自己還未認知到的,“大家”已看到了趨勢,即這些所謂的“小趨勢”。“雖然我們知道最終百川東到海,但沒有親身體會,就不可能知道沿途的風光”,作為教育者,沿途體驗著這個美好時代給予我們的思考,未來時代,小眾才是主流,從我做起,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2021,一定要讀更多的書! 青街中心校的金莉老師覺得,《變量》一書中《范家小學》的相關章節是印象最深刻也聯結最多的部分。因自身任教于農村留守兒童學校,范家小學的教學模式引發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思考,她在閱讀過程中寫了以下關鍵詞:“積蓄”“試錯”“整合”“項目化”。鄉村學校的未來教育,應該更加關注學習力的培養,這是積蓄力量的過程,積蓄后擁有“一技之長”。自然小班化的農村學校“新嘗試”的可操行更強。若能在專家指導下嘗試課程整合,以班級進行項目化學習,在這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是幸福的,因為小,所以有更多變“大”的可能。 昆陽二小的劉希老師對《變量》書中的“快變量”和“慢變量”很有感悟。國家的慢變量,是指一些能夠帶來深遠影響的底層變量,比如說:電的發明奠定了之后所有電器和互聯網的發展,所以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底層變量。我們每個人也需要找到自我成長的底層變量。何帆老師推崇通識教育,認為通識教育會是未來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知識基礎,因為它注重多樣性和自由,更加關注獲得知識的廣度而不是專業性,更加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思辨而不是死記硬背,它追求的是綜合素養的培育而不是滿足功利性教育。所以,做為教育者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到為孩子留出足夠的自我探索空間和不斷試錯的土壤和空間,激發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有機會去嘗試,去摸索,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從而樹立自己的目標。 水頭三小的盧孟涵老師認為,變量,倒之,則是量變,二字取其重;從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側重于量,非日積月累而不能。憶及少年時所學,有一句話極為明顯的跳脫出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我們處在時代更迭重組,技術更新換代極為快速的歷史時期。當前,特別是基于最大變量——疫情的考驗,我們所面對的局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一切的“變”一定源于一定的“量”,或者說是“量”推動著“變”,何帆所謂的“快變量”和“慢變量”,縱觀全書,筆者更側重于后者,畢竟“慢變量”起了決定性因素。其實,面對新技術的到來我們不必惶恐,它勢必需要一段接受的時間,常言教育是“慢藝術”,需要拿出“陪蝸牛散步”的信念,也很好地契合了這一點。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知變、適應、有為,是我們要拿下的三個關鍵詞,把自己熨帖于時代要求,邊干邊思,于變量積累中,尋求自我和教育的質變。 昆陽二小的李潔老師非常認同《變量》書中提到的重建社群這一趨勢。書中所提出的社群指的是通過人之間的共同關系或特征所組成的小團體,如,一群閱讀愛好者組成的書友群,通過羽毛球愛好所組成的羽毛球活動群。這也是作者何帆認定的未來社交主方向。的確,只有重建集體生活,彼此賦能,我們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社群重建更應從“娃娃”開始。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贏得勝利,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特別注意今天孩子們最缺乏的能力,即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學會參與“部落”,甚至建立自己的“部落”。 昆陽鎮新城小學的肖維源老師發言說,《變量》沒有晦澀的語言,沒有深奧的道理,但是,它卻是她在忙碌教學中,觀看世界的一個窗口。一年結束,它更像一本“年度總結”。游走文字,常常會有一些,我們熟知的道理在提醒我們。其中,“以變治變”,提醒我,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現代化:網課直播、互聯網+等已經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樣態,唯一不變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思考著,“以變治變”該做何儲備以應對更加現代的未來?但,我也始終堅信,現在的不適應,終究我們也能自如應對。 濱江小學的周婷婷老師翻到了《變量》的62頁:“尋找應用場景有三個步驟:一是選擇,二是適應,三是改造。”讀著這個關鍵句子時她想到了我們的人生、我們的職業規劃,首先都是在選擇,再是適應,最后嘗試“改造”,努力讓自己在生命長河中有一點點的不同! 平陽縣教師發展中心小學語文研訓員、“愛閱讀”指導團召集人紀相釗老師在活動總結時指出,好書可以穿越時空,指向未來。《變量》一書的作者目光投向未來,有見地,但某些方面缺少深度。不過,例證豐富,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能產生共鳴,并讓我們發現自己無知的一面,給人以新的思考與啟發。基于此,《變量》不失為一本好書。紀老師指出,讀《變量》,看當下,思未來,讀書至少有三個好處——照見自己,聯通世界,預見未來。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我們不妨共同反思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在他看來,好的網課應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自主建構,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主動學習,促進自適應能力的提升。因此,面向未來的教育,大家都會面臨更多的挑戰。而讀《變量》這樣的書,大家自覺對接當下,著眼于未來,包括對“好的網課”的思考與探索,實際是在尋找更有價值的教育。作為“愛閱讀·領讀者”,要先于別人讀書、讀更多的書,引領更多的師生把書讀起來。最后,紀老師建議大家多讀書、多藏書、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在育人的生態里,學校還能不能成為學生成長鏈條上的主導者,讓學生們朝著描繪的目標前行?教師又能否繼續成為學生成長的導師,教會學生知識、情感、價值觀與核心素養?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冷靜以對,熱情擁抱。如果我們不能始終主導著學生成長的鏈條,使得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培訓機構和線上教育,就無法全方位、全程參與到學生的發展過程,那他們的社會性與情感發展就難以由我們把控方向。